
退火工艺(退火工艺的目的是什么)
退火有什么工艺技术?
常见的三类退火工艺分别是完全退火、球化退火以及去应力退火。
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到完全奥氏体化,随之缓慢冷却,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工艺方式。目的:平衡组织,降低硬度、细化晶粒、充分消除内应力。
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温度以上,保温一定时间,以不大于50℃/h的冷却速度随炉冷却下来,使钢中碳化物呈球状的工艺方法。目的:降低硬度,改善切削加工性,并为以后淬火做准备。
去应力退火是将钢加热到略低于临界点温度,保温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。目的:消除残余应力。
几种退火工艺适用条件?
1、完全退火
用以细化中、低碳钢经铸造、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过热组织。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~50℃,保温一段时间,然后随炉缓慢冷却,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,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。
2、球化退火
用以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高硬度。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~40℃,保温后缓慢冷却,在冷却过程中珠光体中的片层状渗碳体变为球状,从而降低了硬度。
3、等温退火
用以降低某些镍、铬含量较高的合金结构钢的高硬度,以进行切削加工。一般先以较快速度冷却到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,保温适当时间,奥氏体转变为托氏体或索氏体,硬度即可降低。
4、再结晶退火
用以消除金属线材、薄板在冷拔、冷轧过程中的硬化现象(硬度升高、塑性下降)。加热温度一般为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50~150℃ ,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加工硬化效应使金属软化。
5、石墨化退火
用以使含有大量渗碳体的铸铁变成塑性良好的可锻铸铁。工艺操作是将铸件加热到950℃左右 ,保温一定时间后适当冷却 ,使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。
6、扩散退火
用以使合金铸件化学成分均匀化,提高其使用性能。方法是在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 ,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,并长时间保温,待合金中各种元素扩散趋于均匀分布后缓冷。
7、去应力退火
用以消除钢铁铸件和焊接件的内应力。对于钢铁制品加热后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100~200℃,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,即可消除内应力。
45号钢退火和正火的工艺过程是什么?
45号钢退火工艺是将工件加温到摄氏820~840度,加热速度是每小时升温摄氏150度至200度,保温一小时左右,然后按照每小时降温,摄氏200度到100度的速度冷却。
45号钢正火是将工件加工互摄氏850度至870度,然后进行保温,保温时间是每1.8毫米保温一分钟,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,得到的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。
塑料件退火工艺,谁知道帮忙提供点资料?
你提的问题已有一段时间了,最近帮你查了些资料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由于塑料在成型加工中塑化不均匀或在模腔内冷却速度不同,因此常会发生不均匀的结晶、取向和收缩,致使制品存有内应力,这在生产厚壁或带有金属嵌件的制品时更为突出。存有内应力的制品,在贮存和使用中常会发生力学性能下降、光学性能变坏、表面有银纹,甚至变形开裂。生产中的解决方法是对制件进行后处理,后处理包括热处理(即退火)和调湿处理。退火处理的实质是:1、使强迫冻结的分子链得到松弛,凝固的大分子链段转向无规位置,从而消除这部分的内应力;
2、提高结晶度,稳定结晶结构,从而提高结晶塑料制品的弹性模量和硬度,降低断裂伸长率。对不适宜退火处理的聚酰胺类塑料,应该进行调湿处理,从而改善制件的柔韧性,使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均有所提高。同时说明一下,不是所有塑料制品都要进行退火处理,当制件较厚、带有金属嵌件、使用温度范围较宽、尺寸精度要求较高时才属必须。一般退火处理温度应控制在制品使用温度10~20℃以上,或热变形温度以下10~20℃为宜。温度过高会使制品翘曲或变形;温度过低又达不到目的。退火时间视制品厚度而定,以达到能消除制品内应力为宜。退火后的制品应缓慢冷却到室温,冷却太快,有时可能重新产生内应力。现将几种塑料的退火处理条件的参考数据提供给你。塑料名称 退火处理温度 退火时间 ABS 70℃ 4小时 聚碳酸酯 110~135℃ 4~8小时 100~110℃ 8~12小时 聚甲醛 140~145℃ 4小时 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70℃ 4小时 聚砜 110~130℃ 4~8小时 聚苯醚 150℃ 小于4小时